鹵水制品的分布很廣,在我國大部分城市盛行,但對鹵味菜肴鐘愛地區主要分布在東北、江浙、閩粵、川湘一帶。而談及關于鹵法的歷史源流,廣東韓山師范學院教授黃武營在日前由康師傅中華飲食文化學院與中國烹飪協會聯合主辦的“探索中華廚藝,品味中華飲食之道”為主題的研討會上說,甚至可追溯至先秦時期。
屈原名著《楚辭-招魂篇》中有“露雞臛(huo)蠵(xi),厲而不爽些”之句,露雞者何?郭沫若認為露雞即是鹵雞。可見鹵法始于先秦時期。北魏時期賈思勰的一部很有影響的著作《齊民要述》中記載有“綠肉法”,實為一種鹵制法。該書中對綠肉法作如是表述:“用豬、雞、鴨肉,方寸準(zhun),熬之,蔥、姜、桔、胡芹、小蒜細切與之,下醋,切肉名‘綠肉’。”
鹵制品之所以能風靡全國各地,倍受消費者的青睞,這與它本身所具有的特色是分不開的。風味獨特。在調味品的作用下,鹵制品色澤悅目,既有內外遍紅,又有白里透紅和保持本色而典雅古樸的制品,給人一種心理上的享受,刺激人的食欲。鹵制品在烹制過程中將原料本身之味和逐步滲入到原料內部的鹵汁之味(以香料的香為主)發生作用,使制品滋味醇厚,其香濃郁撲鼻;實用性廣。鹵制品既可冷食,又可熱食,老少皆宜,既能作為筵席中的冷菜,又能作小菜、快餐、小吃、零食,便于攜帶,又是一種理想的旅游食品;制作簡便。只要將鹵汁調配好,然后將原料燒煮成熟就可以了;用料廣泛。無論是家禽家畜類,還是豆制品,甚至是水產品,都可以作為鹵制品的原料。